
2025年10月11-12日,第17届中美绿色能源论坛在广东横琴成功举办,3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清洁能源企业代表参会,围绕“新兴技术赋能低碳转型”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由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院共同举办,邀请了两位诺奖得主,多位院士、能源领袖、投资家、企业家及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聚焦加速能源转型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依托全球创新思维,分享最新的技术突破和能源创新的最佳实践,探讨实现碳中和的创新路径。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张建敏为本届论坛发来了贺信,希望充分发挥论坛这一富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助力中美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
“为了应对急迫的全球气候挑战,我们离不开,也更需要专心,同心和恒心。”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会长王麒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首先要专心攻克“碳中和”难点关键问题,推动科技与政策创新。其次要同心聚力,协同发展,特别需要很好地衔接技术、政策、市场和投资这四个方面,实现“四轮驱动”;同时也希望全球各个国家应当同心协力,来实现全球绿色转型的目标。第三要有恒心,具备更高更远的战略眼光,坚信全球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未来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全球有识之士“横下一条心”,久久为功。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建波介绍了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中取得的成就,并讨论了在高比例新能源转型,以及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的大幅增长等领域对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探寻解决方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建波

诺奖得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首席科学家朱棣文,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分享了加州实现60%以上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成功实践,也讨论了电池、核电、氢能和生物固碳菌等碳中和关键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

诺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Brian Schmidt在他的主旨演讲中,阐述了面对气候挑战,需要建立全球的碳价市场,政府需要有效来协调和引导市场,推动能源高效转型。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面向碳中和系统的技术创新,重点讨论了能量流、物质流、碳流和信息流之间协调创新,实现跨学科、跨国家的技术突破。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梅主持会议。

在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比尔盖茨创立的“突破能源”执行董事Rodi Guidero,澳门大学马少丹教授、南网首席人工智能官、首席专业技术专家李鹏,国家能源集团环保专业首席科学家朱法华、华南理工大学朱继总教授围绕能源转型,从科研、投资、企业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发电侧和用户侧推动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城市的低碳转型。对话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主持。

本届论坛齐聚中美两国顶尖科学家、企业家、能源领袖进行开放对话与交流,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危机的国际合作。论坛中多位专家表示,越是在当前的困难时期,更需要两国专家坚定信心,聚焦在急需解决的科技及政策难题,大力推动民间交流与合作,摒弃“零和”,推动“竞合”,开展良性竞争与国际合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力。
在闭门圆桌讨论会议上,美国创新智库政策团队执行主任Michael O’Boyle,清华大学夏青教授,及广州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联席总裁陈建福,就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国际经验、中国激励新能源发展机制设计的基本逻辑、新型储能发展现状及展望等议题做了引导性发言。中美参会的30余位专家围绕上述议题,以及实现“碳中和”关键技术,大型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中美民间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及富有成效的讨论。圆桌讨论会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建军主持。

论坛还设有三场分论坛,分别围绕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低碳韧性智慧城市、电力与算力协同,邀请专家、企业家及科技精英,共同探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技术成果与示范应用。


本届论坛还得到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澳门大学、澳门机电工程师学会等单位支持和协办。